我国是胃癌高发国家,每年预估新发病例约67.9万,死亡约49.8万。
大多数胃癌起始于胃壁内部粘膜细胞,称为腺癌。胃壁由内向外可分为5层:粘膜、粘膜下层、肌肉、浆膜下层和浆膜层。胃癌开始于最内层,通过胃壁向外生长。
在胃癌发生前,胃粘膜常发生癌前病变。因此,正确应对和处理胃癌前疾病,对降低胃癌发病率具有重大意义。如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诊治、胃粘膜萎缩和肠化生的胃癌风险预测、胃癌前病变的治疗和评价等。胃蛋白酶原I、II(PGⅠ、PGⅡ)可以提示胃粘膜萎缩,对于人群的早期胃癌筛查,具有较好的效果。
胃由贲门、胃底、胃体、胃窦和幽门组成。其中胃体是胃的主要部分。
胃蛋白酶原是胃粘膜细胞分泌的胃蛋白酶的前体,在胃酸作用下生成具有活性的胃蛋白酶。胃蛋白酶原(PG)分为两个亚群,PGⅠ由存在于胃底和胃体的胃泌酸腺主细胞合成分泌;PGⅡ可由胃泌酸腺合成分泌,也可由贲门腺、幽门腺和十二指肠近端腺体分泌。大约1%的PG可透过胃粘膜毛细血管进入血液循环,因此检测血清中胃蛋白酶原可以反映胃粘膜的外分泌功能。
幽门螺旋杆菌是慢性胃炎最主要的病因,可诱导胃粘膜分泌更多PG。胃粘膜发生炎症时,进入血液循环的PGⅠ和PGⅡ升高。而当炎症进展,胃粘膜发生萎缩,胃体、胃底的分泌腺数量减少或被幽门腺取代,导致PGⅠ水平下降,PGⅡ的分泌细胞分泌较广,影响较小,PGⅠ/Ⅱ比值随着胃体萎缩严重程度增加而逐渐降低。
研究表明,通过PGⅠ、PGⅡ及PGⅠ/Ⅱ比值检查,有助于胃粘膜萎缩的诊断。临床上通常将PGⅠ≤70μg/L且PGⅠ/Ⅱ≤3作为阳性结果,具有较好的筛查效果。
《中国早期胃癌筛查及内镜诊治共识意见》建议胃癌风险分为4级:
A级:PG(-)Hp(-),可不进行内镜检查;
B级:PG(-)Hp(+),至少每3年行一次内镜检查;
C级:PG(+)Hp(+),至少每2年行一次内镜检查;
D级:PG(+)Hp(-),至少每1年行一次内镜检查。
其中:PG(+)指PGⅠ≤70μg/L且PGⅠ/Ⅱ≤3,Hp指幽门螺旋杆菌抗体检测结果。
A、B、C、D四组的胃癌发生风险逐渐升高,其中C、D组胃癌发生率更高。
该胃癌风险分级不针对胃食管交接部癌(贲门癌)。
参考文献:
【1】廖专, 孙涛, 吴浩,等. 中国早期胃癌筛查及内镜诊治共识意见(2014年4月·长沙)[J]. 胃肠病学, 2014.
【2】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等. 中国早期胃癌筛查流程专家共识意见(草案)(2017年,上海)[J]. 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 2018(1):8-14.
【3】应笑, 吕宾. 胃蛋白酶原和胃泌素17在诊断萎缩性胃炎中的价值[J]. 临床荟萃, 2019, 34(5):4.
【4】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消化肿瘤协作组, 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早癌协作组,等. 中国整合胃癌前病变临床管理指南[J].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2022(003):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