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News Center

血脂系列: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残粒脂蛋白胆固醇
2022-06-22

       

       传统血脂指标包括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以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可以反映人体脂代谢的情况,发现血脂代谢异常,提示疾病风险。
       除传统血脂指标外,《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订版)》也有推荐非传统血脂指标,可以作为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防控的靶标,其中就包括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和残粒脂蛋白胆固醇(RLP)。

图片

一、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图片

何为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指除HDL以外的脂蛋白中胆固醇含量的总和,包含了所有含ApoB的脂蛋白所携带的胆固醇。

       大量证据表明non-HDL-C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风险强相关,且检测结果稳定可靠,可应用于ASCVD发生的风险预测。《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订版)》将non-HDL-C列为ASCVD一级和二级预防的首要目标。

 

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检测
 

       根据定义,non-HDL-C含量可由传统血脂检测结果计算获得,计算公式如下:

       non-HDL-C = TC ➖ HDL-C

 

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对血脂健康的影响
 

       有研究显示,non-HDL-C每升高0.8mmol/L,可导致男性心血管死亡风险增加19%,女性心血管风险增加11%。LDL-C正常水平的人群,non-HDL-C超过3.4mmol/L时发生心血管事件风险增加32%。在糖尿病患者中,脂代谢异常常表现为LDL-C和non-HDL-C水平不一致,特别是TG较高的患者,non-HDL-C异常比LDL-C异常更多。

       non-HDL-C在ASCVD风险管理中,可作为次要干预靶点。《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订版)》建议non-HDL-C的理想水平为<3.4mmol/L,治疗达标值如图。

 

图片

 

       国际上,美国的一项专家建议同时采用LDL-C与non-HDL-C作为ASCVD的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的首要治疗目标。欧洲血脂异常管理指南推荐对于有糖尿病和TG升高、肥胖及LDL-C较低的患者,采用non-HDL-C作为常规检测指标,及次要治疗目标。

       因此,在传统血脂指标基础上,尤其对肥胖、高TG、糖尿病或低LDL-C的人群来说,增加non-HDL-C检测可以更好地预测ASCVD风险。

 

图片

二、残粒脂蛋白胆固醇

图片

残粒脂蛋白胆固醇
 

       残粒脂蛋白(RLP)中含有的胆固醇称为残粒脂蛋白胆固醇,在空腹状态下,包括水解后的VLDL和IDL中的胆固醇,餐后还包括乳糜微粒残粒中的胆固醇(CMR-C)。

       CM和VLDL为富含甘油三酯的脂蛋白,被脂蛋白脂肪酶(LPL)水解后,失去TG、磷脂、载脂蛋白A和载脂蛋白C,转变为富含胆固醇、胆固醇酯和载脂蛋白E的小颗粒,即残粒脂蛋白。来自肠道RLP中载脂蛋白以ApoB48和ApoE为主,来自肝脏的RLP中载脂蛋白主要是ApoB100和ApoE。相比富含甘油三酯的脂蛋白,RLP具有更强的致血管粥样硬化作用。

 

残粒脂蛋白胆固醇的检测
 

       《非传统血脂指标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风险管理中国专家共识》推荐使用计算法获得RPL-C的值,计算法结果更能体现ASCVD的残留风险。计算公式如下:

       RPL-C = TC ➖ HDL-C ➖ LDL-C

       共识建议健康成年人的参考区间为:

       空腹:<0.8mmol/L

       非空腹:<0.9mmol/L

 

残粒脂蛋白胆固醇对血管健康的影响
 

       残粒脂蛋白胆固醇升高导致粥样硬化的机制与LDL-C相比存在差异。RLP-C携带胆固醇不需要氧化修饰,穿过动脉壁后可优先于LDL-C直接被巨噬细胞摄取吸收形成泡沫细胞。由于RLP体积更大,其携带胆固醇的能力是LDL的40倍,因此,更易导致粥样斑块形成,同样也会在血管内皮表面和动脉粥样硬化部位引起局部炎症,持续的炎症刺激导致血管内皮通透性增加,进一步加重动脉粥样硬化。

       目前,流行病学研究已经确认RLP水平与多种脑血管疾病(CVD)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且不依赖于其他脂类,可独立预测心血管不良事件,同时也是CVD残留风险标志物之一。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 年修订版)》中提出,高TG血症常反映残粒脂蛋白增多,这些残粒脂蛋白颗粒变小,具有直接致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日本动脉粥样硬化学会在CVD预防风险管理指南中将RLP-C、sd LDL-C和Lp(a)并列为CVD常规的实验室筛查项目。美国胆固醇教育计划(NCEP)成人治疗组的报告中突出了RLP-C在评估CVD风险中的作用,具有高度致动脉粥样硬化特性。同时大量的流行病学和遗传学研究也证实了RLP-C升高在ASCVD的发展中的作用。

       因此,RLP-C能够为ASCVD患者的血脂管理和风险控制提供重要的帮助。

 

图片

总结

图片

       空腹时甘油三酯升高,通常提示CM或VLDL及残粒的升高,而升高的残粒脂蛋白具有直接导致粥样硬化的作用。随着TG升高,non-HDL-C及RPL-C均出现升高,并与TG呈正相关。与TG相比,non-HDL-C和RPL-C能通过反映出RLP水平而更好的预测ASCVD风险。


参考文献:

【1】郑铁生, 鄢盛恺.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第4版[M].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20.
【2】府伟灵, 徐克前.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M].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
【3】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修订联合委员会.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订版)[J]. 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 2017, 011(001):7-28.
【4】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检验医学专业委员会. 非传统血脂指标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风险管理中国专家共识[J].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22, 56(04):405-421.
【5】宋云霄, 葛雯, 张海晨,等. 脂蛋白残粒胆固醇在血脂管理中的临床价值[J]. 检验医学, 2019, 034(005):394-400.

返回列表